-
友情链接:
当“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从理念走向实践,浙江正纵深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系统性地将丰厚的生态资源整合转化为强劲的经济动能和发展优势。如今,这场覆盖山、水、海的全域实践在之江大地催生出一批生动范例。湖州、丽水、舟山等地,依托独特资源禀赋,已率先结出生态价值转化的丰硕成果。
■ 李晟曈
湖州:水脉串起经济圈
生态禀赋激活发展动能
“再生水系统让企业用水成本大大下降。”站在和孚工业园区的再生水取水口,园区负责人说。眼下,经过深度净化的河水通过智慧管网输送到车间,每吨水成本降低0.5元,一年能省300多万元。更让他觉得划算的是,企业缴纳的取水费将会定向反哺上游的生态修复,“用水还能护水,这账越算越明白”。
湖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其水生态的变革,集中体现在当地平原水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项目。在南浔,随着工业端深度纳入生态价值转化链,一条由省、市发展改革委指导,国家开发银行和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共同谋划支持的“源头修复—智慧用水—农渔增值—产业反哺”闭环正在形成。目前,当地工业园区上游水系通过湿地修复和河道整治,水体自净能力显著提升,重现“水清岸绿”的江南风光;中游通过市场化机制定向反哺上游生态修复工程,实现“谁受益、谁补偿”;下游的生态农田则借着好水产出品质优良的“浔味”大米、精品水产,颇受市场欢迎,“水美经济”延伸向富民产业。“我们村几百户人家,光靠养鱼种稻,收入就增加不少。”当地村民说。
展开剩余79%因地制宜在生态价值上做文章的还有湖州安吉。今年以来,当地在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和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支持下,正探索跨地理单元多类生态资源的全域全要素协同转化。“聚焦竹和水两个区域特色核心要素,我们以竹林生态系统修复提升为基础,贯通从竹林资源保育、富民增收到‘以竹代塑+’和‘以竹代X’新兴产业应用等高附加值产业转化的全产业链路径。”湖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在此模式下,当地上游竹林涵养的优质水源,通过水利基础设施优化县域水量、水质、水景,让优质水资源精准服务全域产业,将带动全域山、田、茶、房等生态要素的整体价值提升,实现“一竹多用、一水多收”。
水价值的市场化涌动,背后是一套破解“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抵押难”的制度密码。作为首批国家实现机制试点区域,湖州正积极推进和统计体系相衔接的GEP核算体系,让生态价值具有“数字账本”。据统计,湖州安吉梳理汇总流域单元内水生态情况、集体建设用地、水利基础设施、河滨景观游憩设施等基础信息,已完成特定流域单元交易14个,核定流域单元价值8.51亿元;初步完成389座农村集体山塘水库30年用水权核算,价值173.6亿元。
如今,这套价值体系持续延伸,助力生态价值实现破解“抵押难题”。依托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优势,湖州推动金融机构创新“VEP+”系列金融产品,对VEP增值项目涉及的企业或农户,提供优先准入、额度提升、利率优惠等绿色信贷倾斜(最高可比同类贷款下调200BP),允许经营主体利用《水生态产品成交凭证》等开展抵(质)押融资,有效打通了生态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的通道。截至今年7月末,“VEP绿企贷”“VEP惠农贷”“VEP气候贷”累计为17家企业、887户农户、9个项目提供授信10.52亿元。
平原水乡重构水系价值,区域协同释放制度价值,今天的湖州正走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路子。
丽水:“山”系点活山乡金
公共品牌赋能生态“定价”
“这盒高山蔬菜,在城里菜市场每斤卖3元还没人要,贴上‘丽水山耕'品牌,进超市能卖8元。”丽水市莲都区的菜农翻看着手机上的销售记录,脸上笑开了花。让她受益的,正是丽水打造的“山”字系区域公共品牌矩阵。
作为“浙江绿谷”,丽水坐拥81.7%的森林覆盖率,一江碧水穿城而过。然而,丰厚的生态家底也曾面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产业分散、品牌薄弱、产品溢价低。2014年,丽水破局起笔,全国首个设区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应运而生。随后,“丽水山居”“丽水山景”“丽水山泉”相继亮相,一个覆盖“吃住游购”的“山”字系品牌矩阵逐渐成形。
品牌打响,品质是生命线。在松阳县大东坝镇“豆腐工坊”,工坊负责人分享道:“以前一斤泡豆腐卖8元,加入‘丽水山耕’后,执行统一标准,用原种大豆、山泉水制作,现在能卖到18元!”这背后,是一套覆盖种养、加工、储运的“丽水山耕”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从田间到餐桌,标准化为品牌注入了硬核底气。
严格的品牌授权机制则为品质保驾护航。“品牌建立了‘准入+追溯+监管’三重保险。”丽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只有纳入追溯系统、通过检验的生产主体才能使用品牌商标。”美术版权保护、统一包装、质量保证金……一套组合拳下来,品牌市场信誉更加坚韧。
好产品更要叫得响、卖得远。在上海、杭州的“丽水山耕”精品集市,有机山茶油、高山蔬菜吸引市民争相选购;线上直播间里,“丽水山居”的民宿主理人热情推介着推窗见绿的诗意栖居。多维度的推广打通了生态产品出山入市的“最后一公里”。
十年耕耘,“山”字招牌已成点绿成金的钥匙。2024年,“丽水山耕”会员企业销售额突破60亿元,产品平均溢价超30%;“丽水山居”带动民宿收入增长52%;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16年领跑浙江。品牌之力,正让生态价值如清泉流淌,润泽千家万户,让“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同频共振。
舟山:海风吹动共富梦
“小岛你好”破题绿色发展
“养贻贝不仅能赚钱,还能‘卖碳’!”舟山市嵊泗县枸杞乡养殖户没想到,自己守护的这片海藏着这样的秘密。2023年7月,舟山完成首笔贻贝碳汇交易意向签约,通过核算贝类固碳量,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收益。“养贻贝还有固碳的作用,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做贡献,还能换钱!”当地养殖户笑着说。
在舟山,给海洋生态“定价”的尝试正在多点开花。作为全国首个开展涉海地区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核算的城市,当地已完成多个海岛的价值评估。“就像给小岛做‘CT’,清楚知道每片沙滩、每栋老屋的生态价值。”舟山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舟山生态产品价值的科学实现,得益于“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的实施。面对1390个岛屿“星罗棋布、发展不均”的困境,舟山创新建立系统化推进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定期召开“小岛你好”招商洽谈会等项目对接活动,紧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先行先试,构建生态富民新范式。2023年,舟山市以“小岛你好,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升级版”为主题成功入选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三批省级试点。
2024年,全国首个《涉海地区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规范(试行)》在舟山诞生,让这片碧海蓝湾的生态价值有了度量衡。在普陀东福山岛,昔日的普通海湾大树湾正转变为文旅综合体。“我们测算出项目区生态价值逾1亿元。”舟山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这笔‘生态本金’让投资者信心倍增。”
另一方面,生态产业融资难正在破题,绿色金融创新机制持续为海岛发展赋能。“我们将晚稻杨梅、金塘李等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权纳入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进行评价建档,提升农户获贷能力,助力地理标志富农。”定海海洋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数据显示,嵊泗全县已发放贻贝“养民证”贷款2.3亿元;定海东崌“露营岛”建设获发中期流动资金贷款1000万元,助力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
行走在今日舟山海岛,闲置营房变身艺术酒店,人工鱼礁孕育鱼群牧场,监测站记录着万鸟归巢。“小岛你好”要破解的不仅是发展课题,更是向海而生的文明命题。当浪花拍打礁石,千岛之城正将自然的馈赠,转化为生态共富路上的铿锵回响。
图片由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
发布于:北京市